螳螂拳講座

螳螂拳講座
連載於《武俠小說》第七卷第一期至第十四第十二期(1952-1954)
螳螂手與猿猴步(一)
王朗氏創十二字是為今日研究螳螂拳的「拳種」,猿步八法亦為螳螂拳不可少之配合技術,否則雖有螳螂步法之迅利亦將大為遜色,茲就十二字訣、八剛、十二柔、八打、八不打、捶法、肘法、步法、腿法種種,跟據羅師遺教,以及二十年來與同道敲研所得,詳為論列如下,敬希先進諸君有以指教。

十二字之作用,並非乃是十二種手法,其中亦頗有相連並輔之虛,其次序為抅、摟、採、掛、刁進、崩打、粘、黏、貼、靠。(筆者按:范公遺本則作「刁進、刁打」。十年前筆者曾以此叩詢,羅師頗同意將刁打改「崩打」以免文字上有雷同之弊)。

「抅」是由內向外反抅而出者,是探試敵情之虛手,敵若求解脫,則可縱之,其勢順亦可乘機突入,化拳或掌,施以襲擊,雖說是虛手,但經變化迅即易為剛手也。

「摟」與抅手適成相反,摟乃自外摟入,五指並用,是乃實手,兩手並用,則名曰「雙封手」,更為實上加實,牢不可解矣,故與抅互用則有先虛後實之妙。

「採」:合抅摟二字則為採,敵手來,則我抅而復摟,再加一手便是手法中之「抅樓採手」也。

「掛」:此一掛字南方拳術頗多有之者,惟其用法則自上而下,猛手劈一捶之意,但螳螂拳之掛字與其意大相逕庭,蓋螳螂拳之「掛手」乃如擱頭之狀,專為迎拒如「泰山壓頂」等兇猛手法,是守勢也。

「刁進」:刁進雖為二字,但實際上不可分離,刁者亦如鈎之狀,乃有虛實之分。然「刁進」二字相論,則屬實手者無疑!若以虛手屬之,則進無所用,豈非有脫節之弊,是故不進則可虛手為之,若循此搶進則非實手無以為功,其竟亦刁之即進,進之則打也。

「崩打」:崩字之字義上頗為費解!曰:崩爛乎?則於拳義上亦不貼切,筆者習斯技時曾不厭求詳,多次徵求羅師之意,及反複閱讀范公遺著《少林真傳》一至五卷,皆無所得,若謬然去此字,則又恐為同志所不諒,蓋此字之用已根深蒂固,深入各同學之腦海矣。「崩捶踼腳走」之說,幾為螳螂學者之口頭慣語,茲將鄙陋之見如上述,以待賢者之改進,則不獨筆者所深慶幸,抑為螳螂拳改進之有賴也。崩捶其狀肖南方拳術之掛捶,為由上反手劈下之拳法,螳螂拳中多以「閉門腳」與之互相為用,為欲進實退,若實、若虛、或剛、或柔之手法,其定式與「挫捶」相同,初習者每易誤認也,打者其包括廣矣,凡出手起腳皆可名之曰打,實不衹此一崩字始有,為無實際手法之名稱,習此拳術者,幸毋幻無為有,自作聰明,否則畫蛇添足,弄巧反拙而已!

「粘」:抅摟復加一手是為採,右採而進逆手而復向左採,斯即為粘矣,粘者為復手合左右,或右左採手而成,看似繁複,實簡潔而易練也,此手法亦能對手相練,習之熟運用無窮。

「黏」:黏者如膠似漆,乃為純柔之表徵,凡用此者是試敵,俟敵之法若一黏即進則辜負此黏字甚矣,進黏為求效,退黏則退以俟敵,其功雖異,其效等一耳!

「貼」:貼乃貼近之意,敵銳進則我亦進,以求與之相貼,毋使其有所變化,亦毋使其有機會,彼退我進,步步緊貼,以為用短手進攻之法則。

「靠」:靠貼之意略同,貼者衹近而已!但靠則剛猛無倫,全身上下處處皆取靠勢,其勢為我所靠,重心力自易消失。

搏擊之道以重心為第一要着,不論西洋拳、東洋柔術、中國南北內外家拳術,靡不以重心為勝敗之關鍵,重心之平衡力為拳家研究之中心,惜乎吾國拳術一道雖有悠久歷史,但對研究科學化拳術之團體尚付闕如,但憑一人之創造與夫小數人之保存尤有未足之感,更何況改進耶?以是之故,筆者不禁為中國國術前途危!

螳螂拳十二字闡釋如上述,至希讀者諸君及海內同道有以教之。八剛十二柔乃為螳螂之拳宗,亦可知螳螂拳為柔多於剛之拳術也,其名稱如次:「一剛泰山壓頂」、「二剛迎面直統」、「三剛順步雙拳」、「四剛叠肘硬拱」、「五剛貼門靠壁」、「六剛硬崩伏底」、「七剛左右雙棍」、「八剛摔捋兩分」、「一柔見剛而回手」、「二柔入手而偷手」、「三柔截手而滾手」、「四柔棍手而漏手」、「五柔直統而入手」、「六柔採手而入手」、「七柔摟手而進手」、「八柔磕手而入手」、「九柔撲手而入手」、「十柔挑手而入手」、「十一柔開手而叠手」、「十二柔粘手而破手」。(待續)
螳螂手與猿猴步(二)
「一剛泰山壓頂」,泰山者,言其重且大也,迎頭壓下為勢之盛,無以復加,首者動物中之靈樞,首有所損其神經樞紐必至麻木不仁矣,故人「泰山壓頂」為第一剛者,至其手法之組織乃無固定者,然施甚此着手法,多採取小番車之勢,左右連貫,以三捶分先後劈進,其步法亦須隨手法之進退為進退,庶不至有此先後之病,「螳螂經」又云:吾剛也彼亦剛,吾剛無所用乎?曰:患吾之剛,非真剛耳!否則何患吾剛之被封!又曰:美玉者至剛矣,雖北宮之霜鋒,苦于無用,荊軻之匕首困于難施,可謂剛矣,然遇昆良刀,則彫琢如意,其剛不足言矣。

「二剛迎面直統」,一剛為上劈下,二剛則採迎面直統之法,其為橫順之分,上逆之別而已,(螳螂動手先取眼)為揮擊中之不易法則,連三捶是直統性之捶法,封手然後者略為穩健,封統直統其法如一,品勢利導方不失拳家之止着。

「三剛順步雙掌」,南方洪門拳中有蝴蝶掌之法,但其出掌多,繞作麒麟步壓敵手始雙掌齊出,固為享譽之技也,螳螂拳之順步雙掌與之略異,敵去我進,循其去而跟踪,追踪,填其位而補其缺,趁其去而未穩,乘其門戶洞開之際,突施雙掌之法,其功著矣,不惟如此,假如敵方進,我亦能擊以雙掌之法,實不止限於順攻,抑亦處守勢之下,施以逆襲也,當敵方搶入之時,我即順其步轉間側移,反取「入環」步法以雙掌分由中下二路化守為攻也。

「四剛叠肘硬拱」,叠肘,拐肘為短打之妙着,螳螂拳有八肘為短打之準繩,叠肘是由上而下之法,叠肘之勢既成,已是繩剛之象,硬拱亦剛手中之雄猛者,合而為用更相得益彰矣。

「五剛貼門靠壁」,貼門靠壁之義可作兩面解法,其一即當敵人方以萬鈞之勢,襲己之時,我即貼緊自己之門戶,背靠牆壁以待敵,是為硬守之着,其二則採取攻勢,不理敵進與不進,我皆以貼其門而緊靠其壁,使無法伸出抗拒之手,能如是則貼門靠壁之功為不虛矣。

「六剛硬崩伏底」,崩者乃由上劈下之法,就普通之崩捶已是剛手矣,更遑論復加一「硬」字乎?崩捶之用,富有反彈之力,若能適可而止,然後輔以「閉門腳」法則可收上下齊施之效,然硬崩之法,適戍相反,不惟不乘反彈之力收回,且更著力於劈下,務使沿之手低,然後連以伏底之法,逃而反上,順而衝前,無不如臂使掌,如掌使指之而靈活沉雄也。

「七剛左右雙棍」,左右者,雖以兩手合用,但左而右,右而左,無不相同之處,合左右之數,是為之曰雙,曲而轉直,直又轉曲,曲曲直直,直直曲曲,如棍之則長如直,收之則短似曲,棍手亦為十八家,名家中之重要手法,其法是先以「挫捶」由下逆上,敵若接之則轉曲為直,分心搶進如「直統捶」之狀,此左退彼右進,彼上此落綿綿不絕,是棍手之剛性,而富有變換之獨特處也。

「八剛摔捋兩分」,攻勢中由正而來,或分左右而進,捋之意是以橫破直,兩分則自中門向外分開來勢,消失共溜進襲擊之術,然雖如此,若無剛功夫不易抵抗其兇猛之功勢,未領悟其中原理者多旨:剛手者粗淺功夫耳,豈知非獨具有八剛之法外,尚練就各種苦功,俾能於以硬碰硬之時,有所倚恃也,否則妄談剛手適足貽方家之譏而已。

柔能尅剛小,可制大是法之得也,鼠小象大,之懸殊,然鼠能由象鼻入而食其腦,象力雖大無由施用,姑一遇鼠穴輒魂魄俱落,故育象者恆掘四地洞,狀如鼠穴與同,令其踏之求不敢動,此即以小制大驗也。瑰瑙堅而至滑者,馬尾毛細而且柔極,然欲割瑰瑙則非馬尾弓不可,由此可知柔能尅剛之理矣。

「一柔,見剛而回手」(螳螂拳經云)「八剛而提步,回手而貼壁」,敵方以雷霆萬鈞之勢以臨我,我若迎面拒之,是與之角力耳,曷若退而避之,以俟其變,抑亦彼消我長,氣力上,我待持久之道,蓋剛剛相接必有一方損折,其勝敗之機亦立判,故有見剛而回手之議,雖然回手避之,實非懼也,方之今日戰場上所用偽裝,如「要塞」或「軍港」皆以偽裝為能事,如某處為炮或砲位其上層多設以新式佈置。(未完)
螳螂手與猿猴步(三)
以便敵人偵察或轟炸之時消失其目標,又或於荒曠之地故做成炮壘模樣,以便敵於集中轟擊,則彼有所損而我無所害也,為計之精,莫甚於此,見剛而回手者為螳螂拳試敵俟敵之良範。

「二柔入手而偷手」,我手既入而又偷者,蓋避實就虛之法也。我既進手襲擊,敵必尋求防禦之道以解吾勢,我若待其解,然後脫手而出,曷如其將解未解之前,將入手化為偷手,使敵雖然解禦,而我入手又無與相碰之弊,入手與偷手皆無一定法則,所入之手並不一定是柔軟無力,始算柔手,或用純剛「直統捶」作為入手亦是入手之道,總之不與敵糾纏或強力相鬥便是柔手之法矣。

「三柔截手而滾手」,我手為彼所截,若不急變而為滾手則碰撞難免,若與之硬碰,硬撞其得謂之為柔手乎?於是有滾手之法為變易也,我手被截,為彼以橫破直,為勢甚危,我若抽手而出,是為臨陣畏敵,若俟而反擊,則勢殊不順,故應即用「滾」手之法,漏下滾上,左右迴旋,反裡向外,自外而裡, 彼此呼應則滾手之為用大哉。

「四柔棍手而漏手」,彼以棍手攻我,我宜以滾手解之,我用棍手搶入,為彼所破,則須以漏手以易棍手,方不至為彼所制,是兩皆俱宜之手法,棍手而漏手,我可互相運用,苟能細心體味斯旨,則棍漏二字用之無窮,若倒置之,則去此法遠矣。

「五柔直統而抅手」,對方以直統之法衝入我方,是剛手也,我若逆而橫解之則犯以硬破剛之病,故宜以抅手之法,順而卸之,若下路直統,我須提膝退步,復加一抅手,若如是便能使勢移手易,我可處有利之境也,上下左右其勢如一,臨機應變,主宰在我。

「六柔採手而入手」,採手之採字在十二字訣時,詳解至再矣,對方若用採手攻我,我可順其採入之際反而入手攻之,斯為破採手之着,我若用採手攻彼,彼兩手相接,我即另以一手進擊,低則用劈閘法,中路用托卸法,上路用挑攔法,溜進溜去權操在我。

「七柔摟手而進手」,摟手為十二字訣重要手法之一,抅與摟皆包括採字之內,若祗用此一摟字略嫌微弱,易為對方所解,亦頗易招致敵人之反擊,是故單出一摟手以之為試敵尚可,若賴之攻破敵人尚無實際把握也,以是之故,摟而後復進一手,即是一摟便打,或摟而再加一封手便形成「雙封手」之勢,方達成牢不可破之效也。

「八柔磕手而入手」敵採正入,勢猛極,我宜側身讓之,復以磕手之法,從傍擊入,其門戶可由此洞開,其手雖猛固無懼也,或以左右跨步之法,如旋風捲地無處不到也。

「九柔撲手而入手」,敵手來我則以撲手為解,撲手遇低,則可用之,若是高手不甚適用矣,如「外掛手」如「撲按」、「磨盤手」之類,是皆撲手之法也,但求撲開來手吾可隨時加以攻襲矣。

「十柔挑手而入手」,挑與撲適成相反,低手不能挑手,高手不能撲手,挑手祗於左右高三種手可以施用,若倒置則犯大忌矣。

「十一柔開手而叠手」,閃賺開合乃「螳螂拳總論」之重要法則,開者非貿然洞開門戶以待敵攻之謂,開者實為展開「架式」(即佈陣之意),而重重叠叠處處設防也,彼若輕身挺進,則吾叠手重閉門戶,敵難逃網外矣。

「十二柔粘手而破手」,粘亦為十二字之一,亦有單純對練相搏之粘手,即採手復採手右入左出,左出右入者便是,若單粘以為破敵,頗嫌其不足,故有破手之設,以加強其進攻力。

綜觀以上所述八剛十二柔之法,相濟以成,渾而合一,相機行事,則剛柔融匯兼於一身,雖有剛柔之分,而無偏倚之弊,為利大矣哉,茲將八打與八不打名稱錄後:「一打眉頭雙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門」,「四打背後骨縫」,「五打肋內肺腑」,「六打撩陰高骨」,「七打虎頭鶴膝」,「八打破骨千斤」,「一不打太陽為首」,「二不打正中鎖喉」,「三不打中心兩壁」,「四不打兩肋太極」,「五不打海底撩陰」,「六不打兩腎對心」,「七不打尾閭風府」,「八不打兩耳扇風」,打者至危急關頭,可以施用,可致敵於重傷,但不至危及其生命也,不打者,不可打也。(待續)
螳螂手與猿猴步(四)
蓋自昇霄道人傳以技時,曾有戒言,衹是知所防範,不可喪人之命,以傷上天好生之德,是故傳至及今亦弗敢違其旨也。

茲分析其部位於後:
「一打眉頭雙睛」即兩眉夾縫之中心點,亦即俗語謂之曰「眉心」者也。其處位置隘小宜以「子羗捶」企線型擊之,一擊而中,則應聲倒地者必矣,蓋是處曰雙眉而貫耳後之大筋,循此道直達神經樞紐,神經系受震動而至暈厥也。雖然倒地若死之狀,但無性命之虞,若受多人包圍或對方持有利刃,非出此無可挽垂危,是迫不得已之法而已!

「二打唇上人中」,人中處多能認識之者,其處在上唇鼻腳下是也,是處亦狹隘異常,如以「平捶」擊之深恐連別處亦在被擊之列,故亦宜以「子羗捶」橫型擊入,稀微之力便可將其「上牙床」毀落,試思一只牙之痛亦非壯夫所能受,更何況全部上牙被擊毀,是可知受傷之嚴重也。

「三打穿腮耳門」,此着在耳以下,腮之上一骨夾縫中間,其微小之處,一如前述二打,人之聽覺乃由耳管直輸神經,其處適為耳管與神經之中站,亦為口腔張開之機紐,但以其處成斜型,宜用橫捶法從上斜抽逆上,如「挫捶」之類是,其目標雖小但有左右可擊,其防範之法亦比前二打為難,是不可不小心在意者以此之故也。

「四打背後骨縫」,肩膊與背相繫之處有縫,縫之中間於舉手之時露出凹狀,其最凹之處,便是此着之要點也,其開合收閉之時直透內腑,苟以「鳳眼」捶法或反手抽捶等可一擊而中,一中而倒,與「穿腮耳門」同有左右受擊之虞。縱身跨步等手法,身形之變換,每易使人忽略,知乎背後骨縫之害,則知所防範,可減輕危險也。

「五打肋內肺腑」俗稱曰:「夾肋底處」是也,此處為一極凹之位置,內無肌肉遮掩,更無骨節阻隔,一擊而着直達肺腑之間,然若以「日字捶」或「平捶」雖乘其出手之便,亦不易使力直透於內,蓋因臂下連貫肩窩之大筋所阻礙也。「子薑捶」、「鳳眼捶」,亦不易奏效,但凡曾習螳螂拳者,靡不知「崩步拳」及其他許多套皆有「掌肘」之法,或稱之為「切掌肘」,筆者以為名之曰「反爪」,更為貼切,蓋此法是以如「刁手」之爪,反用背出以減小其範圍也。

「六打撩陰高骨」,臍以下為丹田,即拳家所謂氣海也,氣海之下,尿道之上,用手摸之內有一骨,瘦者易於發現,胖者則難摸索,亦不易得著也,其為腎與氣連接之處,苟為「頂躋捶」或「窩肚捶」之類擊著其傷頗重,但若用捶則非低馬不可,又非功夫膚淺之輩可用,其用腿擊乎?亦未嘗不可,唯其準確性非有絕對功夫誠恐差之毛厘,一投足反向下作撩陰之勢,若如是便成不幸之着,於無意中弄出命案矣,吾人祈慎之戒之哉。

「七打鶴膝虎頭」,俗名為「波羅蓋」,螳螂拳中如「摘要拳」、「螳螂出洞」等多有「七星軋膝」或「扭馬軋膝」之手法,膝為人所劈軋,當不易支持,腿法中亦不少單向此處進襲之腳法,稍一不慎,每易為敵所算也。

「八打破骨千斤」,此着乃手肘,即俗名手踭是也,如其為「破肘」,或「黏肘」、「措掌」,「叠肘」等宜即沉肘卸之,切勿自恃勇力而與抗衡,否則肘不為其所破者幾希!肘既中斷,等於已廢一手,尚可與人為敵耶!

戰略上有云:射人先射馬,打人先打手之語,八打之意是求將敵人之抗拒力消失,相反則減輕本身危險,以求勝利成果屬於自己,八打雖小,已集全身上下,左右前後各處,故其小不足以為病,反可使精神目標得一集中,尤勝乎千百處,無所適從之得計也。

「一不打太陽為首」世人稱之為腦,拳術家或醫家卻稱之為太陽穴。腦部為一身神經之所寄,而且脆弱異常,稍被重物碰擊,便可致人於昏迷,以西洋拳之雄猛,亦以此為目的地,雖有手套之隔,若被擊著輒倒地不能興,設被拳鋒所傷,其能幸免乎?是以第一不打即以此為首,實緣於此也。打人者固無此輕舉妄動致人於死命之必要,被打者尤須萬分注意及之,打此之拳多以「牛角捶」或「橫捶」,螳螂拳則「左右闔捶」或「單鞭捶」,又「插捶拳」之「左右合攬捶」(待續)
螳螂手與猿猴步(五)
皆向此進襲之法也。衹單面着手便可重傷,若雙捶並用,兩處着捶更可立致之於死命,用此着能不慎乎哉。

「二不打正中鎖喉」,鎖喉,取眼同為拳擊中之毒着,前者固可立致人於窒息,後者雖未即死,但終身殘廢者必矣,鎖喉之法彌多,各派有各派之法門,然皆不能逃出「正手」、「反手」或以「挑掌」方式,由下逆上以破其喉,或用「穿掌」法或陰或陽直搶其喉,皆為取喉之法,惟去鎖喉二字遠矣,「螳螂躲剛拳」中已有「護膆」之着,是即緊閉喉部之門,使敵近在咫尺間無從下手,是法之至善也。

「三不打中心兩壁」前為心臟所寄,後為肺部所在,苟為散施以前後夾擊之拳,其不立斃者幾稀!工力相等者固不易給與敵人以若此之便,然衹一面着拳已不易捱受,更遑論前後夾擊耶?是故拳技有云,「搶中宮」、「守中宮」之語,搶中宮者即與敵爭中線之謂,爭得與否即為決勝之重點,守中宮乃為不受敵方誘惑,不輕離開中宮位置,使敵無法突破而入,為法頗佳,若衹默守繩規而不隨機應變者,反為「守中宮」三字所累者不鮮矣。

「四不打兩肋太極」太極之位置在肋骨之盡處,兩便俱為軟肉,以兩掌同時掃入,便可立斃,前後俱可施用,誠危險之着也,筆者習時,固曾與同學小試之,但絕無痛楚,後以之叩詢羅師,據云:「重試之則可死,汝輩毋輕以生命為試驗品也」云云。

「五不打兩耳扇風」,扇風二字為螳螂拳之耑有名詞,其法頗類粵派拳術所稱之「鬼王撥扇」,但單打一掌,衹受者一時痛楚而已!若兩掌齊擊,使其氣無所洩,自內而若爆炸之狀,其腦受此影響而出血,腦一出血,以今日洋醫科學手法迅速與高明,尚缺乏有效對策,以輕輕之拳力可殺人於俄頃,好勇鬥狠之士,知乎此寧不戒懼者耶!

「六不打兩腎對心」,此為二乳約下一寸之位置,乃心腎相交之處,若為「雙插捶」,或「雙統捶」擊着,甚難倖免,惟其目標不大,攻擊當中又難覓取位置,故此非有十分準確之功夫難以施用也,遠近,時間,目標等,非經長期習練難得運用至如,前人嘗經數十寒暑以練一藝,近代科學進步中,人類刻苦耐勞之魄力,反見落後,視拳擊技術為雕蟲小技者,而不知決生死於俄頃之間,其危難之處,非別種技術可及其萬一,其可輕視之乎?

「七不打海底撩陰」,「撩陰腿」,「閉門腿」是皆以此為目標也,若以手法言之則有「偷桃」、「摘茄」等手法,可以向此中尋覓目的之物,惟去此撩字遠矣。陰之為物至為脆弱及易擊,本身絕無抵禦作用,偶為敵攻進多賴手為之掩護,若遭對方以腳擊進,雖可以手迎拒,但手一下垂,上路便見空虛矣,若以螳螂拳術本質而言,當提腿反擊之,既可破其腿又可乘勢反擊,且上路又不洞開門戶,是法之至上,但功淺者不易施用而已。

「八不打尾閭風府」,即尾閭骨處,即俗稱尾龍骨,醫家卻名之曰:「督脈」,為捶腿俱可到達之部位,但敵人在前,固不易為其所算,衹留意背後為人突襲,或於忙亂中轉身倒退,皆可予敵以機會也,是故精於攻擊之道者,非萬不得已時不轉身待敵,是深切戒於此也。夫習拳擊之術或習而未精與夫童子相戲時以踢「屁股」為戲者,不知其實以性命作遊戲,愚不可及也。八不打之法全為「死着」,用之者固宜審慎,然遇此狂妄之徒,亦宜避之,毋為其所傷及生命也。

捶法(一)
茲舉捶法之名稱如下:
(一)補捶,(二)直統捶,(三)封統捶,(四)圈捶,(五)崩捶,(六)挫捶,(七)措捶,(八)挑統捶,(九)採統捶,(十)十字捶,(十一)抵牽捶,(十二)傍捶,(十三)頂臍捶,(十四)合攬捶,(十五)翻車捶,(十六)轆轆捶,(十七)雙撞捶,(十八)掛手統捶,(十九)截捶,(二十)劈捶,(廿一)窩肚捶,(廿二)愉心捶,(廿三)穿捶,(廿四)低掃捶,(廿五)蓋馬捶,(廿六)鞭捶(未完)
捶法(二)
(廿七)攬馬捶,(廿八)攔捶。

「補捶」:補者,是言其空虛或崩爛,始需補其缺漏之處,即如左插掌,右方必空洞無防,若不以右補捶填其缺漏,必至與敵以攻入之機,用補捶者多與另一掌相觸而發出「逼卜」之聲,別派人士譏之為故作神氣,別無實用存乎其間,習螳螂拳日淺者亦多不了解此着之實際含義,除補捶,如圈捶、叠肘、劈軋、挫掌等皆作此「逼卜」之聲,其實其含義至為廣泛,右招打左,左迎右擊,皆從此着生來,又可於練拳之時偕互擊之力,可增加左右之活動,打左則右隨,左隨右打變幻無端,其可言絕無實用云乎哉。

「直統捶」:顧名思義,是直取之意,直統之法非橫衝直撞之謂,直統捶在未出之時,必先以另一手掃除當前障礙,制其來勢,始可以直統之法臨敵,否則正誤之處奚止霄壤。

「封統捶」:封者如摟手,輕則以單手試之,重者非變手合封不為功矣,敵手為我所封,則吾「統捶」無所阻矣。

「圈捶」:此捶法之普遍,一如補捶,螳螂拳中幾無拳無之,雖有雙單之別,亦一理而已!「封」然後圈者是實打,圈而碰擊如「補捶」狀者是拍而不打,乃虛著實打也,左封右打,右封左打,合左右之勢連綿不絕謂之曰「連環圈捶」,其圈之處為「大陽穴」,是兇險之着,非危急關頭不宜用之。

「崩捶」:由上反手臂微曲而劈下者是為崩捶,其勢雖兇猛,但用崩捶者多先以另一手對固來手,始以崩捶出之,是故亦為穩健中之剛手也。

「挫捶」:凡初習螳螂拳者最易誤會之捶名,蓋挫「錯」同音之故也,而用時又有一種錯誤,因挫捶之定式與崩捶一樣,故多誤而為一也,挫捶乃由下逆抽而上,與崩捶之由上劈下其到終點之處實同,初習斯藝切宜留心分別,庶不致誤。

「措捶」:不是用自己之捶,而是措敵之捶,當敵搥襲來,我迅即封而逆措其筋,是亦擒擊法中分筋法之一也。

「挑統捶」:我手為敵所制若不及時脫離,則始終受制於人,危險熟甚,若衹脫出,不更求反擊之道亦去螳螂拳宗遠甚,挑統捶則連消帶打,其法甚利也,由下而上者謂之挑,挑而脫更附以統捶,雖不一定可以由此致勝,但被捉之手,當可脫出者必矣。

「採統捶」:一二三,三三不盡之意耶?凡習螳螂拳者口邊常掛著一二三之口頭話,此話實因採手而來,蓋採者其法共為三紀動作連貫而成,是以當練習時不以採手名之,而名之曰:一二三,螳螂派之各拳中幾成為基本手法矣,此一法門,先柔而後剛,極盡剛柔合一變化無盡之手法。

「十字捶」:此着捶法為純剛手,其勢如「泰山壓頂」出自「梅花落」拳中,翻身殿步,力劈而下,頗肖一十字形狀故有是名,前後呼應,連消帶打之法也。

「低牽捶」:「第十三路彈腿」、「十八叟拳」、「躲剛拳」,均有此着捶法,此捶非以之攻擊敵人者,乃待敵人以低腿法襲來,我以低捶迎之,是解低腿之捶也。

「傍捶」:螳螂拳有七長八短之分,長者主攻,短者主守,然攻者有守,守者亦有攻,否則其為呆滯矣,傍手者亦與「肘法」相類,又有仰傍與滾傍之別,企手而迎壓者為仰傍,橫手弧形滾入為滾傍,不論其為仰與滾皆須輔以快速之「入環步法」始收實效。

「頂臍捶」:「崩步拳」中有此一着手法,此法頗類挫,但其低至以臍為止,則又可為之判別矣。

「合攬捶」:「插捶拳」中之左右抽身換形轉勢者是也。斯為兇着,當被多人包圍之下,非以之左右橫擊,實無以突陣,凌空而起拳鋒如單鞭之勢,直指太陽穴也。

「翻車捶」:螳螂拳經云:翻車速而螳螂密,翻車遠而螳螂近,是螳螂不可無翻車,有翻車不可無轆轆均同一理也,用翻車之法不但使敵無懈可擊,斯亦致遠而堅,為攻守俱佳之法也,然練之雖簡而易,但環觀同學中卻甚少能利用其優點者誠可惜也。

「轆轆捶」:兩拳連貫上下揮動,不絕者是為翻車,其單者是轆轆,但其翻上滾下進退自如,故翻車雖好,不可無轆轆,是知其致用之大矣

「雙撞捶」:「十八叟拳」與「螳螂出洞」,皆有此記捶法,前者以臂肘讓開來手,然後雙捶分上下齊出,取其上中二路。(未完)
捶法(三)
(承上)亦為「登山式」之硬頂法,但後者卻因敵先用雙捶法來攻,我即以撤步分手法,將來向左右分開,復以雙撞捶貼以人環步直撞而入。

「掛手統捶」:以「躲剛拳」最多此種手法,亦螳螂拳中之普通手法,如遇敵由上路劈下,我即以掛手迎之復加一統捶,乃成連招帶打之法矣。

「截捶」:「梅花拳」或「螳螂出洞」此着皆有,此種捶法非用之為正面襲敵,若敵由我正門衝入,我即以截捶橫截其吋腕便消失其攻勢矣。

「劈捶」:敵坐馬低手襲來,其勢兇猛異常,我欲解之則劈捶是尚矣,臂與捶直線殺下,來勢雖猛亦必為我所破。

「窩肚捶」:「螳螂出洞」、「螳螂偷桃」皆有此手法,以「入環」之邁步法捶由下而以日字捶直取肚際者是也。

「偷心捶」:又名黑虎偷心,是由多記手法連貫而成者,有以劈統而偷心,又有由採統而轉偷心,此種手法以「二路摘要拳」為最多,習螳螂拳者多以之為對打手法相練習,但加一崩捶及閉門腿而已!

「穿捶」,此種唯「螳螂出洞」拳近收式處之「硬蹬𨁏」一式是為穿捶,因其少用故易為人忽略,蓋亦衹「二路摘要」反身蹬扑之處始有此着,亦須如穿捶一樣,與蹬扑相連,否則直如盲拳而已!

「蓋馬捶」:「插捶」中之順步三捶之處,統稱為蓋馬三捶,圈、劈、挑、殺,無所不用其妙,是為連續性者,與「黑虎偷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攬馬捶」:為底劈之捶法,如「躲剛拳」中之「攬馬護膝」者是也,反手而循勢滑下破敵之前鋒馬者是為攬馬。

「單鞭捶」:「一路摘要」及「螳螂出洞」均有此着手法,其勢由直變曲,雖與「合攬捶」略同,但其穩紥之處非「合攬捶」可比也。

「攔捶」,攔捶多用坐盤之勢是低攔也,高攔卻非登山式不可矣,或左或右,或前或後,隨機應變,其法操於人耳。

掌法(一)
掌富有柔活性而迅速,滾漏偷手諸法非掌莫屬矣,茲略述其名稱及功用如後:

(一)插掌,(二)齊掌,(三)反掌,(四)漏掌,(五)迎面掌,(六)連環插掌,(七)挑掌,(八)進步雙掌,(九)連環屯掌,(十)切腰掌,(十一)滾掌,(十二)雙推掌,(十三)磨盤掌,(十四)撇掌。

中華武術以捶法享譽者多,以掌法馳名者少,其實有捶不能無掌,有掌不能無指,是皆長擊之法也。然既尚於長亦不能缺於短,短者以肘是尚,捶者剛長而勢雄,掌則靈活而疾捷,指長極而尖銳,肘勢貼而強猛,捶指掌肘相互為用,於是中華武術之功用乃顯若焉。

「插掌」:從腰脅間臂直平出,指尖向上,以食指為中心,拇指彎而緊貼,其餘各指微曲,向食指貼靠,為取上中路之直攻掌法。「崩步拳」之捶步插掌即為此法也。

「齊掌」:齊掌者掌心向下,橫齊而出者為陰掌類,專取敵腰肋之間,亦在「崩步拳」中之劈挑齊掌者是也。

「反掌」:以掌背由上蓋下如「番天印」之印掌適成相反,「梅花拳」、「梅花落」中均有此着,為上勢順下掌法之要着。

「漏掌」:由上勢滑下,或由左右轉移,漏掌而行,不限於橫撤直捶皆以漏掌名之,亦即偷打之謂也。

「迎面掌」:掌平放迎面直封,如「梅花拳」之迎面掌一式直奔敵面,使視線受阻,我可轉取其中下三路,如十字腿法之以手掩護上路者毫無二致。

「連環插掌」:連環者接連不絕之謂,如「黑虎交叉」或「梅花拳」皆有此一着,其練時兩掌互擊,著「打手掌」之狀,不但外派人士竊笑其做作,就以練習多年螳螂拳,而未經授者講解明白者對此亦含糊於心耳!其實當兩掌互擊之中間著夾以敵手,則此着之功用便可昭揭於大眾,更無須其懷疑矣。

「挑掌」中國拳術多創於「蓄髮」時代,而現代之留有「外國裝」者亦易為敵所制,苟髮為敵所握持危險熟甚,故螳螂拳有挑掌之設,是解此危也。當敵進手握我髮時,我即以挑掌之法自下逆上,橫穿其臂肘之間向左右分開,敵臂肘入我掌腕之中,若不立即縮手,其臂當斷,是故螳螂拳中每逢「崩捶」之後必有「閉門腿」之法,以為牽制敵方。 (未完)
掌法(二)
(承上)「閉門腿」之後,必縱跳而返,其返也必以「挑掌」式為立點,如一二路「摘要拳」及「黑虎交叉」、「梅花拳」、「梅花路」等拳皆以「挑掌」作攻勢,是可知其重要矣。

「進步雙掌」:螳螂拳在操練時多有走「圈子」之習慣,初練時頗嫌其單調而辛苦,迨知其功用及益處時,必悠然而生出興趣。「進步雙掌」者亦屬走「圈子」必經之功課也,如左步在前走,左手直出指向中央,每繞一圈,然後進右步,右手自脅下穿出變成上下齊形,雙掌向敵上中二路齊出,若右步在前,則反是而行皆一理耳!

「連環屯掌」:此法乃殿(進)步雙掌之後繞步「圈子」法之一,譬喻右步步在前,則以馬式搶入陰右掌而出,右掌退繼之則入左掌,左掌退殿之以右掌,務使連續性至此退彼來,綿宜不絕為止,若以左為先其法亦如一,皆由用之者主宰而已。

「切腰掌」:「引針腰斬」、「入環腰斬」、「登山腰斬」皆拳中之名詞,其實即為「切腰掌」耳!用陽掌而以另一手牽動敵之重心,如「七星步」則先勾入敵前馬,是為「引針腰斬」,其意即為穿針引線之謂,以手攔封敵高來之手,繼以入還步緊靠其前鋒馬,則「切腰掌」可乘時而出矣,登山腰斬屬於硬擊之類。

「崩步掌」之殿步腰斬便是此法之一,亦在各拳中之僅有手法也。

「滾掌」:滾者如長江之水,後浪推前浪滾滾而來之謂,既無所定亦無所停,川流不息,彼去此來為滾掌法妙諦也。滾掌者先以兩掌分長短而佈式俟敵,掌既出復由短長互變,左右迴旋,或由內而外,或自外返內,忽上忽下行無定止,極盡陰陽開合之能事,為掌法中之最難練者,慎毋輕忽視之。

「雙推掌」:如「插掌」之狀,以入環步雙掌平放齊出者是也。雖不及「插掌」之長且勁,但其迅速處又非他掌可及也。

「磨盤掌」:又稱為「磨盤手」乃「十四路彈腿」之第十四路基本拳,亦可作為二人對練之「散手」,磨盤手亦守亦攻,又可以守作攻,以攻作守之唯一手法,配合腿法為用如「躲剛」拳之「磨盤三手閉門腳」之一着者是也。磨盤手搶攻勢之手法,當敵由上路攻來,我則偏身側馬反用右左連續三掌,與「採三手」無異,右左二掌先將來手撒開,更復加一右掌向敵項反撒,其不應聲得手者幾稀?然!功多藝熟,非稍涉拳藝雖有此成就也。

「撇掌」:有「橫撇掌」、「順撇掌」、「反撇掌」之分,因勢利導非勉強可得者,若強行之適足弄巧反拙,習此者須細心體驗方得個箇中真諦,否則一知半解徒貽方家之譏耳。

肘法(一)
中國武術非但手足並用見稱於世,且剛柔相輔,長短合用,是故有長拳不可無短打,螳螂拳素以七長八短為準繩,肘法者為短打之正著,故螳螂拳中有「八肘」曰:「拐肘」、「叠肘」、「進步底肘」、「轉身橫肘」、「黏肘」、「撞肘」、「旋轉雙肘」及「前後雙肘」者是也。茲述其實用之效如下:

「拐肘」:為螳螂中常有之肘,如「躲剛拳」之「脫手拐肘」者是,我出之手為敵所握制,我當順其勢以求與之緊靠,但兩相貼近之時苟非以短妙之法不但難以制勝,抑且有予敵以進襲機會之虞,是不可不慎之道也,是但先解其封我之手,然後始能突擊上拍下挑悉從己意以拍可反封其手而施以拐肘由胸頂入,挑則勢雖可解,無入手之門,故無反擊之機,故不欲借反擊則已,不則捨「拍」莫屬矣。

「叠肘」:由上而下謂之叠,如「崩步拳」之「入環叠肘」、「插捶拳」之「蹬𨁏叠肘」及「梅花拳」之「跨虎叠肘」其理如一,衹用時略更其勢耳!「入環叠肘」則為低勢,自上至下用雷霆萬鈞之勢以制敵於死命。「蹬𨁏叠肘」則利用步法深入肘自胸橫壓以傾跌對方重心為能事,「跨虎叠肘」雖相類於入環叠肘,但其勢因蹤跳而得機用叠肘者自有不同之處。

「進步底肘」:亦稱為進步拐肘者,如「崩步拳」自黏肘而進馬漏出者是,其肘法屬於陰性作用,乘敵不備突由脅肘之間滑入,肘力雄勁而快速。(未完)
肘法(二)
(承上)非以肘沉下卸之無由解此險着,凡習螳螂拳同學「領過崩步」者當明白其中之玄妙。筆者按螳螂拳無不可以「領」,若不能全套「領」者當非螳螂拳之正派,查此一「領」之即普通人所言曰「拆」者,但螳螂拳中人初步相對謂之曰「領」,即領略拳義之意,再進一步則曰「劈」,劈者實用之表明,領劈之外始至於「拆」,拆者逐段分開變化幻生極盡拳法中之要着。

「轉身橫肘」:我背為敵所襲,我若不作速救應,則我受威脅者大矣,若以橫捶掃擊,又嫌距離太近,難收實效,故宜於用橫肘之法,以解前後受敵之圍也。

「黏肘」:自下托上,肘貼臉傍者是為黏肘,適與叠肘成相反,但均以對方臂肘作目標,當敵腕為我所握牢,我不俟其沉肘,即以另一手曲肘向上力托其肘若不善於解此着,當難倖免也。

「撞肘」:即南方人所謂打「包踭」者是也,譬喻用右肘即以左掌力托右拳,使壯其撞出之力,用左肘則以右掌直抵左掌,以資扶襯,其力量何止倍增,為肘力之最大者,吾人焉可忽視哉。

「旋轉雙肘」:吾為多人包圍,終有困竭之時,欲求解脫之道,非採面擊之法不可,然一衝面出尚有追逐而來者,苟再衰三竭而突圍不得,豈非待斃乎?是故雖採衝開之策,亦當謹慎處之,方不致一敗塗地也,若以雙肘分左右突出身隨步轉,手分上下掩護,既不消耗實力,更藉旋轉之勢,雙肘之功,其突圍者必矣。

「前後雙肘」:我方與面前之敵相週旋,突然發現後方亦有敵人在暗襲或早已知前後受敵矣,處此環境之下,須勇往直前,使前敵莫之能禦,後之敵人目懾吾威,無敢搗吾之後矣,但若前後皆採緊縮政策,以求貼近於我,則前後雙肘之法隨時皆可應用矣。

手法(一)
手法者皆螳螂拳中著名之成法也,每一個手法皆有其特異之處,或剛或柔,或與腿相輔,初習之微嫌其繁複,但久習則瞭然矣,茲詳論如次:

磨盤手、纏絲手、抅摟採手、掛手、黑虎偷心、穿梭手、扣步腰斬、滾手、漏手、愉心、挑手、粘手、刁手、摟手、封手、跨步弧手、翻天印手、翻車手、轆轆手、燕青破手。

「磨盤手」:(第十四路彈腿)加以軋腿,「躲剛拳」則加閉門腳,由於磨盤手乃上路手法之一,若不更輔以下路腿法,便成上強下弱之勢,與「抅摟採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衹易「抅」「摟」二手為出掌橫撳,以分解來勢而已!此手法專以頸項為目標,二人對練尤使身形步法易於進步。
 
「纏絲手」:纏絲者即「措筋」之功夫,有大纏絲、小纏絲、外纏絲、裡纏絲、扣步纏絲之分,亦即為「擒拿手」之一類技巧。「躲剛拳」之上步纏絲,即為扣步纏絲也,若不更以叠肘之法壓下,容易為敵解脫,是為小纏絲,叠肘而扣步肘,敵雖強亦無能脫此危也,壓之而下以膝跪之,或以足踏之於其肩,便是大纏絲手矣,由內向外皆為外纏絲者,自外反內者為裡纏絲,如「十八叟」之曲肘纏絲是也。
 
「抅摟採手」:從外為抅,向裡為摟,抅者虛而摟者實,虛者柔而實者剛,相連並用乃合剛柔虛實於一手也。螳螂拳自王朗氏稱十二字而成,其首次之字便是抅摟採也,由此可知,其對斯手法之重視,初習之者頗嫌不便,但熟極則巧生,其雖處自為毅力所克服矣。
 
「掛手」:此一掛手與掛手統捶之掛字不同,掛手者為兩人對接之手法,純用掌為之,磨盤手雖亦純用掌法,但與掛手有反正之別,兩掌如拍撲之狀由外掛轉而內掛,又可由內復外繼續不斷者為掛手之特長,練時清脆美觀而實用,為不可多得之手法也。
 
「黑虎偷心」:相傳此路手法,為岳武穆抗金兵時所發明,然耶?否耶?尚待歷史家之證明,然螳螂拳之黑虎偷心手簡潔而易練,合上中下三路之手法,步法,腿法為用,用採手而進轉變而成偷心之勢,又可用劈手直統然後以偷心法繼之,偷心之後崩捶閉門腳始完成此黑虎偷心之法。(未完)
手法(二)
「穿梭手」:此去彼來,左出右入,封纏擊取,連綿不絕者穿梭手之優點也。「黑虎交叉」、「白猿偷桃」等拳皆有此着,虛實兼顧,剛柔並用為法之至上也。

「扣步腰斬」:或用「七星步」之抅入,或以「登山式」之貼靠,或用「入還步」之逼扣,皆扣步之要法也,加以切腰之掌,其勢有如腰斬,故以得名,若以封纏之法合用,則左右連貫,上下齊施,敵之重心受此襲擊,其不為所敗者幾稀!惟剛柔之間十分微妙,苟不細為體味,則毫厘千里,弄巧反拙而已!

「滾手」:忽左忽右,此上彼下,長短互變,飄忽無定,使敵無法捉摸者,滾手之要着也。使滾手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法之至上也。

「漏手」:打上梢下,打下取上,皆言漏手之巧能也,打左防右,打右防左,亦防敵以漏手之法攻入耳!若能與滾手相輔為用其效更著,滾而漏,漏而偷,是皆十二柔手中之所有,自剛變柔,自柔化剛其理一也,貫而通之實收指臂之效。

「偷手」:偷者取其不意之謂,非盗竊之意也,自上而入,反底而出,是為偷,左進右擊,右入左打,虛掩而打者皆謂之曰偷,明襲暗偷使敵防無所防,則吾偷打之計售矣。

「挑手」由上而下謂之劈,自下反上是為挑,剛手以拳作劈,柔手則用掌而挑,剛挑使解敵勢,攻勢雖雄,瞬霎之間為之瓦解,柔䭁則穿其中心使無所脫,為制敵反襲之有效方法,相機行事,因敵勢而以剛柔之方應之,權操在我,毋因成法誤己也。

「粘手」:一、二、三,及「刁手」、「封手」復加一拳之採手,採而又採,由外採轉而內採是為「粘」,粘者纏黏不絕者是也,粘雖為柔手,但其尖銳處不多讓於剛手,是可知其柔中有剛,不因剛柔互異而累己也。

「刁手」:刁為採手,當敵我接觸之初互存試探之旨,若我捨此不用,則我不知敵,我為敵所知,虛實剛柔暴露人前,作戰之道危險孰甚?刁雖為探手亦可假戲真做,化虛作實,乘敵不備之際施以突襲,常獲意外之效果也。

「摟手」:刁者為虛,摟者實也,虛實並用使手法有接連之益,刁者向外而抅,摟者向內而封,內外呼應為法之至善也。

「封手」:刁摟合用便成封手,或雙摟撲上亦成封手,封手為純剛之手,牢牢緊握忽使得脫,抅摟採手為正面之搶勢,蹬步封手統捶則從側面之攻勢,雖有不同之處,其效如一。

「跨步弧手」:敵方緊守中路,遍覓皆無路可循,無懈可擊,吾計窮矣,相持至終局皆無接觸機會,豈非就此罷手?故有「跨步弧手」之設,以破此沉悶之局焉。或敵由正門突襲,其猛無倫,吾自審難以抵禦,若勉為撐拒,且問能支若干時?處此危難之下,跨步孤手之法可收意外之功也,跨步者亦退亦進之步法,右手刁則從左門橫走,兩步作「登山式」左手自下圈上,或掌或拳,隨意所之,步隨身轉,手成弧形隨身打去,既可捨去中門嚴密之防守,又可避免正面衝突之危機,左跨右跨隨機變換固無一定成法也。死纏硬撞者無管是蠻牛之亂拼,於拳術上之術字距離遠矣,吾人習拳棒之術須極力運用神奇巧妙之技術纏敵,毋作無謂之消費氣力也。

「番天印手」:有「登山式」香天印與騎馬式番天印之分,其致用皆一理耳!以敵手攻襲方式為依歸,先者為柔,後者為剛,合剛柔於一手法,提腿番手乃卸去敵手之法,復以印手迎頭蓋下,是為剛手,步隨手上長短合度為法之正著也。

「番車手」:番車為螳螂之輔手,是故有番車遠而螳螂近,番車速而螳螂密之成語,衝鋒陷陣,以寡應眾者非番車手莫能為用,故有「大番車」、「小番車」與及「梅花落」等拳皆為此種手法而設也,大小番車皆取直攻直破之法,梅花落則取倒退之勢,反正相生練之巧進則左右、前後、上下,不絕如白鍊橫江,其勢雄勁而剛非等閒可禦也。

「轆轆手」:雙者成輪,有輪便成車,上下旋轉,左右纏繞是為轉動之機,此為番車也,單者為轆,自下而上,反上復下,故轆轆者是言其連綿不絕之意也,番車為正手,轆轆為橫手,直者破橫,橫者截直,橫直相輔無懈可擊矣,進則以「中式」低勢以導其銳進,退以「前偷七星式」以利其連貫之效,因勢低而護首使敵無機得逞。
手法(三)
(承上)但用之着頗吃力,力有時而盡,力竭則氣散,力竭氣散為勢衰矣,量力而為審慎從事亦致勝之道也。

「燕青破手」又名「拍按」,同學中每易誤為「拍案」,此手法乃最繁複之二人對練者,拍者以掌為之,按則用封手以按定其勢,剛乃互見,拳掌並用,進退連貫,多練頗易使人肩鬆腰活,步法輕凌緊湊,互進互退攻守相等,練至純熟之時使觀者目為之炫,為螳螂拳中手法之表表者,習之者毋存輕忽之心,必有大效於將來也。

腿法(一)
捶法、掌法、肘法、手法皆約略述於上文矣,今將各種腿法名稱臚列於後:

「寸腿」、「軋腿」、「橫蹬腿」、「十字腿」、「穿心腿」、「閉門腿」、「翻身腿」、「掛腿」、「揪腿」、「蹬扎腿」、「掃膛腿」、「連環腿」、「圈腿」、「旋風腿」、「擺蓮腿」、「後掃腿」、「扑腿」、「臥輾腿」、「蹤(縱)步低掃」及「雙飛腿」。

「寸腿」:以足尖向敵足脛(即俗稱上下五寸)之位置踢去是也,勢雖不雄而銳勁,北派拳術中以譚腿門最多用之。「十二路譚腿」之中幾無路不有,其他各派亦多採用者,惟善用之,則腿無虛發矣。

「軋腿」:「螳螂十四路彈腿」中,除「第六路」外亦每路均有此腿法。「寸腿」以足尖為用,但「軋腿」則橫掃而去,即俗呼為「掃把轉」者是也,寸腿前後皆可踢出,「軋腿」獨以後腿為用,兼多以手掩護上路然後始出,一則免為敵所乘,二則可掩蔽敵之視線,為計亦佳也。

「橫蹬腿」:與軋腿適成反面,但其目標則相同,前者利於以後腿襲敵。「橫蹬腿」則必須用前腿始合位置,除目標外,無一不與「軋腿」為相反,「軋腿」純用為襲敵之用,但「橫蹬腿」兼可防敵、襲敵並用也,蓋敵腿來,我當提腿避之,一提既可卸去敵腿,復加一蹬敵必不及防備,則我連消帶打之效着矣。

「十字腿」:十字者,手足並出,掌向敵臉一揚,腿平正直出,以陰部為目的,「插捶」一拳已三四式之多,練拳者多做此點工夫,於前途實大有裨益,務使姿勢正確更以擺慢架式為合。

「穿心腿」:有掛手穿心與封手穿心之別,其腿為一衹因手法互異而已!以「插捶」及「四路奔打」,兩拳為最多,其出腿甚高之故,須封牢敵手或掛開來勢,始可施用,否則危險性屬我,用之者須小心謹慎,毋以一時之氣,至貽後患也。其法是以足底望敵胸撐去,若非迅速的猚猛甚易為敵所制,其可不慎乎哉!

「閉門腿」:此腿為螳螂拳獨特之腿法,尤以「一二路摘要」,「白猿螳螂出洞」拳最普遍,螳螂拳同學口邊掛著「崩捶踢腳走」之諺語,即指此一閉門腿也。雖與敵偏身側馬而立,但閉門腳一出,即可以撩陰之法擊中敵陰也,蓋其腿循斜線而出,腿尖如彎狀,是其特式之處也。螳螂拳同學雖是尚「搏擊」之法,以為二人對練實用者,亦以閉門腿為禁戒,因其危險成份太多之故,用時雖如出手一樣,逢彎曲處發出一種隱藏之勁力,使整條腿,有如楊柳垂絲,柔軟而強靱,方稱到家,否則易為敵所察覺及為所制矣。

「翻身腿」:因已向前直攻,忽而轉身一腳者是謂翻身腿,或敵自後暗施突襲,我因不能轉身應付,我即向前順勢倒下,趁倒下之勢,我即以腿撐上,既可消其突襲之勢,又可乘其不備而還以反擊,為計之得捨此莫由矣。

「掛腿」:掛者鈎掛之謂,「十四路基本拳」之「第二路」即掛腿也,掛腿為虛着,乘敵進擊之際,即自後偷進,掛入其前鋒馬,手隨步入,上下逆施,則不費吹灰之力,可擊倒敵人矣。所謂上下逆施者,即腿向左掛入,手必向右反襲,始奏斯效,否則徒勞無功耳!苟為敵察覺,反用「蹬𨁏法」解之,不惟不可堅持掛腿之法,抑須及早引退庶免為敵所制為要。

「揪腿」:掛為暗,揪為明,其理如一。「崩步拳」有左右二揪腿之着,若用左掛腿,必先以右手封閉敵手,同時又以左手向敵喉作搶勢,則敵上下受襲,我揪腿法可從容施展矣。
腿法(二)
「蹬𨁏腿」:為後彈腿法,與揪腿或掛腿為針鋒相對之腿法,敵自入馬揪我,我即以蹬𨁏法另以一手穿入反蹬之,又可直前溜入而施蹬𨁏,叠肘蹬𨁏,封掌蹬𨁏之別,因敵勢而變易,固無拘執於成法致貽「死板」之譏也。

「掃膛腿」:有前掃膛、後掃膛、轉身掃膛,連環掃膛之別,掃膛者,貼地而掃者是也,是腿法中之最難防者,若衹避其一腿,則其將以左右連環之法猛進,偶為所掃則不應聲而倒者幾稀!避之者當以蹤跳法遠離之,破之者則以提腿踏下,既提起則再掃亦無所得,反而踏下其勢立解,但毫厘千里,須十分準確始可為用,否則一踏不中,反為所害矣。

「連環腿」:左起一腿,未著地即續起右腿,或先起右腿繼起左腿,俱為連環腿也,用連環法者,不論用拳用腿,俱為兇着,一往而前莫之能禦,若無實際把握與夫快捷無比者不可為用,就是武功卓絕者亦不宜常用,常用易為敵所制,不可不慎也。

「圈腿」:腿出如弧形者為圈腿,蓋形容其類似圈狀也。「十四路基本拳」之「第六路」是也,其出腿須經極大之弧形,比「閉門腳」更甚,由彎曲循偏門入,而向正門反出,雖敵方嚴密防中門,吾亦可由偏反正,避其防守範圍之外,而襲其要着,圈腿法之特異者,亦可助其他各種腿法之不足,習此者毋輕忽之也。

「旋風腿」:為高路之腿,與「掃膛腿」適成相反,抑亦相成,蓋敵若循下三路攻我,我亦可以此上三路之腿法破之,全身躍動如迴旋之勢,向敵上三路施以逆襲,比「連環腿」、「雙飛腿」之類更為兇勇,初創此腿者,固專為破「器械」而設,但若欠缺膽汁者,雖明白此法可用,亦弗敢嘗試,實因其空而露形,轉換形勢不易,故常參之以點綴拳術,以為美觀而已!螳螂拳法中,除「對打」偶有一二着外,其他各拳僅「四路奔打」拳,有一「半旋風」。(筆者按)「身腿隨轉為全旋風,半轉一腿者為半旋風。」又旋風腿之外,反打一腿如「擺蓮」狀為大旋風腿,對「桃花傘」、「偷接」等拳皆有此着,雖非穩健之着,但亦頗難練得至精。

「擺蓮腿」:有封手擺蓮與撥手擺蓮之分,然皆一理耳!封為實打,撥屬虛打,「桃花傘」封手循敵頂而過者,是封擺蓮,「偷接」雙撥掌而轉身者屬掃擺蓮,擺蓮腿高至水平線上,由橫而向敵背掃去者是,因其高而橫掃之故,比其他腿法為難用,且練此腿之機會亦少,非俟舉至「桃花傘」或「偷接」兩套對打不可,單練者惟「四路奔打」拳有之,習之至熟,再繼對打之領悟,自然貫而通之,固非甚難也。

「後掃腿」:其練之道比「擺蓮腿」更小,且其勢特異用之機會亦少,各拳中衹「崩步」之「背後取寶」着是也;循後偷而橫掃,低而且急,但頗乏施用之機而已!曾經「領崩步」者多了解其實用矣。

「扑(撲)腿」:斯腿為「兩棲性」,既可作腿用,又可視之為步法,因其腿不起而可襲敵,以之作步亦無不可也,當敵迎頭擊下之際,我即低馬剷出,因其剷出之故,是由步轉腿之原因也,由扑腿而轉用「掃膛腿」者最為便捷,一剷不著繼以連環掃膛法,是法之至妙也。

「臥輾腿」:為「地膛拳」與各種醉拳,如「醉八仙」、「醉螳螂」、「醉劉唐」、「醉打蔣門神」等拳之不可或小之腿法也,其法有以身臥下,張兩腿如叉形,(是佈陷阱,以俟敵之法,)敵若不解其利害奮勇而進,或不得破此之法,貿然躍進,一入其圈套,其即反身轉勢,兩腿向交叉點,如剪狀會攏,敵腿陷在其中,其不為所輾倒者未之有也。是故久經戰陣者當敵臥下,或趁勢倒下者無不小心翼翼,然後審情度勢,必得破之之法,然後始敢搶入,否則寧白失機會,亦不強履險地。

「蹤(縱)步低腿」:拙著《螳螂拳術隨筆》,臨時取名曰:「成功腿」,及今思之,頗覺荒誕不經,故更正為「蹤步低腿」,此腿通覓螳螂拳中皆無,事緣余習拳時期,一次與同學某君,作「搏擊」之戲,蓋螳螂拳人士多作「搏擊」之法,以驗實用,某君「功夫」達爐火純青之候,防守甚密,使余久攻不下,偶然蹤步而前步動腿起。
腿法(三)
(承上)其勢低而急極,向其脛骨一腿,初固無意中試之耳!不料一擊而中,不衹某君錯愕,而余亦驚奇,自此即與某君細心分析其功用,以為頗有可用之處,因而於教「散手」之外,並為眾述此腿法,偶而用之頗著效果,余非敢以創此為能,但亦變通之法,未必真有妙諦也。

「雙飛腿」:連環腿是左起後繼以右起者是也,雙飛腿則高跳而起,先認定一目標,縱左步則踢右腳,反之縱左踢左,其理如一耳!勢速而致遠,勢雄力猛,非別腿可及也,然勢猛而連遠者其害處亦大,總之致人於死者,人亦可致其死,正如俗語所謂「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凡用腿之道,須以手作掩蔽方稱上乘,蓋可遮掩敵之視線,又可防敵向我中上路進擊也。王朗氏創成螳螂拳,苦無步法可追及螳螂拳之快速,後經幾許困難始悟出猿猴步法,螳螂拳猿猴步自此乃相得益彰也。王氏手創衹八法而矣!即由一至八是也,由九起即為附合各門拳術之步法在內矣。

步法(一)
(一)騎馬式,(二)登山式,(三)七星式,(四)撲式,(五)吞塌式,(六)中式,(七)入環式,(八)跨虎式,(九)蹬𨁏式,(十)坐盤式,(十一)偷步,(十二)獨立式,(十三)繞步,(十四)虛式,(十五)跨步,(十六)蛇行式,(十七)縱步。

「騎馬式」:粵稱為「四平馬」,北方通稱為「馬式」,考騎馬式名詞之由來,實其象徵古時「將士」騎在馬上作戰其兩腳踏在「蹬環」之上,兩膝夾在馬腹,故其形頗肖今之螳螂拳所用之「二字拑陽馬」,其名固肇於此也。坐馬之勢,南方多主張「收胸落膊」,北方則挺胸收腹,凸臀為主,雖為差異之點,但因拳法各異之故實「各師各法」而已!南方「馬」主大,北方「馬」則細而低,斯亦為拳法之故耳!

「登山式」:粵名「子午馬」,北方通稱為「弓式」,蓋取其前弓後箭之狀而名之也。南方由「騎馬式」轉「登山式」時,後腿必離地取斜勢而轉,北方則就地轉勢,其位置分毫不動者,查「登山式」之名詞由來甚古,聞是少林最初之命名也,諸君試步斜坡時,前足必彎曲,後足必撐直,然後方可得上,登山者亦如上斜坡耳!用此步法者多利其直「馬」向前,其勢穩而堅固,不易為敵所衝倒,若夫偏門突入,則其效自失,須轉變步法始可應付矣。

「七星式」:為螳螂拳特有之步法,為虛式,善變化,凡精於螳螂拳者,多能按固定位置指出,七星之所在。「十四路彈腿基本拳」,每路之開式與收式皆取七星步,統計之,凡二十八式矣,其他各拳之中亦多用此步法,尤以「躲剛拳」為最多,虛而化實,自後突前,由前倒退,舉措間其勢立轉,初練之者頗難寄托重心,致使初學之人,容易有傾斜轉側之弊,蓋其重心全賴後腿為支撐前腿直而彎入,手步合一,佈式自然,後腿著力而擔負一身之重寄,苟能悟徹個中三昧,還有何難哉?

「撲式」:於腿法中曾將此法略述於上文,因其屬於腿步「兩棲」之間,乃再論其練法如下:普通人之擺「撲式」,其式必比「登山式」為寛大,查「撲式」與「登山式」之濶度,本為同度者,但多因其勢底,而直趨之故,便將步移開以就其勢,實與「撲式」相差頗遠者也,尤以身體平正為難得,試觀對此式來下苦功者,多為身體歪斜,及後腿高低不一,是普遍之大病也,近人更忽略向此中下功夫,故步法在今日之學者眼中,已是不成重要者,以是之故也。

「吞塌式」:與「登山式」成相反形,比「撲式」高而略小,若處於不及退卸之着,即以吞塌式為解禳之捷法,或方以「登山式」為應付前敵,忽而後方遭敵突襲,我即回身迎拒,因「吞塌式」易於轉動,頗能減省轉身移步之麻煩也。「崩步拳」之三個「扇風式」即用吞塌之法矣,吞塌不但利於轉換形勢,且可作「小掃膛式」掃入敵「馬」也,又可作不動式之兩着擊法,即如以右「登山式」在前,而用「封手」左統捶擊敵,或為所指,我立反轉「吞塌」之勢,而加以一補捶,其勢疾妙無比。
步法(二)
(承上)「梅花手」,「梅花落」等拳,皆有此法也。

「中式」:比「騎馬式」為小,後腿微曲又不類於登山式,後踭不離地,雖似於「入環步」,實比「入環」為穩健也,為多種步法綜合而成,抑亦取各步法之優點而成中庸之法也,此步法亦為螳螂拳所獨特,進退迅速,頗切合猿猴之性格,凡搏擊者多採此步法應敵,因其前高後低,易於防備下三路之突襲,又兩足著地,雖快亦無輕忽之弊。「螳螂出洞」之「滾漏手」是「中式」之良佳表現也。

「入環式」:前足膝部平曲,後足緊靠而踭離地,前蹬後靠,故有入環之名,此步法利於低勢「叠肘」,或靠手「滾傍」,或劈軋「仰傍」之類,如「一路摘要」之「美女過橋」之連貫數步,而達成「入環」之勢者,欲求迅入敵陣,捨此莫屬矣,若為敵所反擊,亦易於轉為「登山式」,以求其勢之平衡不致為人所乘而受襲擊也。

「跨虎式」:粵名「吊馬」,北方人普遍呼為「丁式」,蓋取此形似「丁」字狀之故也,此步法為純虛式,亦為頂備出腿之良法,前膝曲微靠入,是取護陰之意而避免陰部受突擊也。

「蹬𨁏步」:為後彈腿法之一類,亦類於「撲式」之「兩棲」腿步皆用也,表面似甚易者,其實此法之重心力甚難把持,苟不得重心之法,敵雖為我「蹬𨁏」直入,若敵反以蹬𨁏之法施以反擊,則吾反為所害者大矣,以是之故,凡用蹬𨁏者,須先練就強固之重心力,方可為用,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而已!

「坐盤式」:亦有稱為「扭馬」者,然名稱上雖略有差異之處,惟其實用固無傷大雅也,前後足互扭至貼,兩膝緊靠為不易之道,此法或因轉身之遲緩,或因其勢之危急,故趁勢或往前或倒後拼兩腿為一,以卸目前之危,因勢利導,或攻或守借此以成也。

「偷步」:偷偷摸摸為陰道,不可以明目張膽也,偷步者,進退皆是半步,譬如我欲轉身取勢,則先取偷步之法,由正面橫轉,勿使背向敵人而過,以受除敵之威脅也,此偷步為下一勢態之轉變,非真以偷步為俟敵也。

「獨立式」:俗稱有「金雞獨立」,或「英雄獨立」之名,門外人或以為故意做作,其實獨立式之為用頗廣,當練習時可使左右腿皆單獨支撐全身之能力,亦可將重心互變至迅速程度,若論實用,則藉提腿之便,以卸卻敵腿之進擊,反向襲我之腳乘勢踏下,頗收連消帶打之效,故不能以美觀作用視之也。

「繞步」:繞者,四面旋轉之謂,非定式步法而是動式步法之一也。凡習螳螂拳者多曾練習「走步」,先師在日督訓甚嚴,雖三數式亦常使操練至半小時之久也,普通練習者一為穿手換勢穿心腿,二為進步入環雙屯掌,三為進退連環三掌。其實何止此數?余現所搜出者亦十有一路矣,抑亦尚未授畢全程也。繞步之法在增加氣力及身手腿步常能聯繫一起,合而致用絲毫之要法,步快而輕凌出手用腿全無牽強之氣,勤為練習當有不可思議之功也。

「虛式」:此步法螳螂拳甚少用之,但少林拳中為譚腿更數見不鮮也,此式前虛後實略似「七星式」,惟其致用則頗有出入也,其為虛之故,則利其進退迅速,變換便利之故而已!

「跨步」:跨必自左右而進,蓋跨者乃避過敵方封鎖正面而自左右跨進之意也,右先進反成左,左入反入,手隨步轉成弧狀突擊,更須未進之前必先封得敵手為正著,否則冒險挺進危險實甚,用之者祈毋大意焉。「桃花傘對打」或「六合棍」第二合中之左右扇馬橫棍者,皆跨步之良佳實效也。

「蛇行步」:此步每每為同學所忽略,亦曾為同學所質詢之不經見之步法之一,蓋此步法遍覓螳螂拳中皆無此步法之故也,然則何以亦列入螳螂步法內,豈非矛盾之極致?是又未必!試查器械當中便可得一確切之答覆矣。「春秋大刀」之「拖刀法」豈斜倚大刀回頭疾走之一着乎?又「一路梅花槍」有頗多躺腰挾槍桿如敗陣勢之回走乎?此皆蛇行步之顯著也。此法一步一迴顧,欲走還留,若留若走之間頗為得法,吾人焉可輕視之耶。
步法(三)
「縱步」亦為動式步法之一,忽然而前,忽然而後,飄忽無定,為步法中之最輕快而最能致遠者。縱身直前,或縱身往後,在超距離之攻守中不可或缺之良佳步法也,至定式時或虛或實皆可視環境所需而定,固無一定之呆板方式也。

吾人習拳貴能適應所需而定採取之應戰之法,切勿苟且因循致為法所誤也,且述各種步法之中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且所詮釋各點亦未必盡善,至盼海內外同道加以指正,斯非但漢勛個人之幸重難月日抑亦提倡武化志士職責所在,固不應終日衹為個人沽名而不惜譭謗別人而甘作武化之罪人也。

答海內外同道詢問:
僕碌碌終年皆以拳棒之學為生涯,曩自小說王七卷一期起承諫陳勁許凱如二兄,邀約執筆寫〈螳螂拳講座〉一文,以僕謭陋,本不敢膺命,然陳許二君拳拳雅意,又何能固卻?因是迫得謹以所知為愛好螳螂拳術略述一二而已!三十期以來疊蒙海內外諸君子,來函獎飾,益增慟惶耳!除一一拜覆者外,尚有數十函未克一一奉覆,深感歉仄,惟所問大致相同,特借此篇幅為愛護諸君告,本港:陳君蘇、李遐齡、江杏村、鄭子常、方公亮、黃合一、丁香、關雲短、韋子方。九龍:林漢勛、郭子三、陳浩氣、尹景東、彭國樑、盧大名、麥炎生。暹京:張敬泉、吳口天。檳城:余愚、蘇子、姚日清、譚祖澤。星洲:洪水共、梁奕生、麥漢生、曾日明、鍾金重。雪蘭莪:鄺裔裘、林東生、何啟示、李浩鎮、連堯舜、何克泉。澳門:蔡慎佳、馮一心、區永常、康敬之、歐陽子右等數十位分函詢問下各點:

(一)關於先師羅光玉先生之生辰死忌,遺族,所傳以何人為最佳。
(二)范公旭東之三百餘磅體重及享九十六歲高齡之事是否可靠?
(三)螳螂拳是否難學,難練?
(四)粵籍人得羅氏傳者共有幾人?以何人為最佳?
(五)山東仍有名手存在否?
(六)羅氏之子能繼承父業否?
(七)南洋方面有何人教授螳螂拳術?是否亦羅氏之嫡傳?
(八)鄒喜功在粵最久,有人傳說姓周究竟以哪一字為實呢?

        茲就各點分答如後:
(一)先師於甲申年元月十五日逝於上海客邸,享年五十有五耳!十月廿五日乃其誕辰,遺一妻黃氏現攜長子(長材)二十九歲。三子(長勤)廿二歲。四子(長寄)十八歲。居原籍山東蓬萊第一區水城衞新泰福寶號轉。
        一妾王氏偕女居北平(十九)香爐營五條二號羅王建英。
        羅氏一生所傳以馬成鑫氏為最佳,惜亦於客歲病卒申江,筆者淺陋庸拙實無超人之技,更談不上成就與發揚也。
(二)的是事實,不必置疑也。
(三)凡百技術苟能虛心苦練必不至難學,難練,若無恆心毅力雖顯淺之技亦感困難,非衹螳螂拳術已也。
(四)粵從羅師遊者何止萬人,其中成就優異者甚夥,惜多未能以所學貢諸社會耳。前任廣州、佛山精武會之新會陳震儀。現任檳城精武職之台山黃錦洪,現設教於油麻地廣東道之南海九江關卓等傑出之士也,筆者亦粵順德籍忝為羅氏弟子之一,惟功尖膚淺未敢以名手自居也。
(五)螳螂拳發韌於山東,歷代名手輩出,焉有今日獨無耶?
(六)羅氏生前嘗對筆者云:三十年拳術生涯,走遍大江南北,雖享薄名,然終年戰戰兢兢方保殘軀,偶一不慎必至身敗名裂也,若他日子女長大當使之另尋出路云云:越數年(即太平洋戰前)羅師親攜長次子北上平津,分托兩地至友使之習商賈之學,今事隔十餘年,其拳術之有成就與否,則非筆者所敢武斷矣。
(七)雪蘭莪精武之林伯炎,檳城精武之黃錦洪皆羅氏嫡傳弟子也。
(八)鄒喜功,以鄒字為正確。